请输入搜索内容,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...

鹊踏枝 · 几日行云何处去

几日行云何处去?忘却归来,不道春将暮。百草千花寒食路,香车系在谁家树?
泪眼倚楼频独语。双燕来时,陌上相逢否?撩乱春愁如柳絮,依依梦里无寻处。
                

诗集

注解

行云:战国楚·宋玉《高唐赋序》记巫山神女云:「妾在巫山之阳,高丘之阻。旦为行云,暮为行雨,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。」后世多借指行踪无定的美人,此指所思情郎。
不道:清末近现代初·张献之《诗词曲语辞汇释·卷四》:「不道,扰云不知也;不觉也;不期也。冯延已《蝶恋花》词:『几日行云何处去?忘了归来,不道春将暮。』言不觉春将暮也。」
百草千花:词意双关,即指寒食时节的实景,也暗喻花街柳巷的妓女。唐·白香山《赠长安妓女阿软》:「绿水红莲一朵开,千花百草无颜色。」
寒食:节令名,在清明前一日。
香车:指情郎的马车。
陌上:本指田间的小路,这里泛指应指马路。
撩乱春愁如柳絮:烦乱的春愁就如同满天纷飞的柳絮。

简介

《鹊踏枝·几日行云何处去》为五代南唐词人冯正中以女子口气所作的一首闺怨词。写一位痴情女子对冶遊不归的男子既怀怨望又难割捨的缠绵感情。
词的上阕写男子治遊不归。
「几日行云何处去?忘了归来,不道春将暮」,这三句是闺中少妇的幽怨之词,表达她对情郎的惦念。这里以「行云」喻在外四处遊荡的情郎,非常形象贴切。「忘了归来,不道春将暮。」这两句为女子的自问自答之词,充满无尽悲叹:美好的春光将要逝去了,而情郎仍不见归来。「春将暮。」字面上是指春光将尽,亦指女子美好的年华将逝。
「百草千花寒食路,香车繫在谁家树?」「寒食」是指寒食节,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,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、踏青、遊乐等风俗,现已基本和清明节合而为一了。「香车」指用香木做的车,这里代指华美的车或轿,也有「香艳」之意在。这两句表面上是思量心上的人面对春天踏青路上的美景,此时不知又在哪里驻足留连了;其实还暗含着另一层意思,他面对着花花草草的诱惑,此时竟不知在哪个花街柳巷里流连忘返?反映了女子思之深念之切,不免多想而心生的醋意。
词的下阕写女子的痴情与怨愤。
「泪眼倚楼频独语,双燕来时,陌上相逢否?」她想到自己的丈夫在外纵行放荡,心中是多么的悲伤呀。「泪眼」写其忧伤;「倚楼」写她对丈夫的盼望。「双燕」两句是她的询问,她频频问那归来的双燕是否见到自己的夫君。燕子无情,怎听得懂她的语言,这一问极写女主人之痴。
「撩乱春愁如柳絮,悠悠梦里无寻处。」问燕燕无语,这令她多么惆怅,多么悲痛,心中那春愁顿时如柳絮一般,凌乱无序。这里词人以柳絮喻词愁,将无形之愁具体化,极写其纷乱。「悠悠梦里无寻处。」既然他不归她又那般惦念他,那么便到梦里将他寻觅吧,但梦却那般悠长,令她茫然而不得寻觅。这最后两句写得千回百转,情意缠绵,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哀怨与痴情。
全词语言淸丽婉约,悱恻感人,生动地表达了她对爱人的思念和痴情,塑造了一个情怨交织内心的闺中思妇形象,也涵纳了更广泛的人生体验。

佳句

  • 几日行云何处去?忘却归来,不道春将暮。
  • 泪眼倚楼频独语。双燕来时,陌上相逢否?
  • 撩乱春愁如柳絮,悠悠梦里无寻处。

翻译

我那如天上行云般来去的爱人呀,你飘遊到了哪里?你竟忘了归来,没想到春天即将过去。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到了,遊人双双走在百草千花的踏青路,你把香车宝马系在谁家的树上了?剩我一人多么孤独。
噙着泪眼倚凭在高楼,对天上双飞的燕喃喃自语:燕子呀燕子,你来自何处?在飞来的路上,可曾遇见我的爱人否?春愁如到处乱飞的柳絮,撩得我心乱动;即使在幽幽梦中,也无法寻找到我的爱人在何处。

评价

宋·史温《钓矶立谈》:学问渊博,文章颖发,辩说纵横。
清·刘融斋《艺概》:冯延巳词,晏同叔得其俊,欧阳永叔得其深。
清·谭复堂《复堂词话》:行云、百草、千花、香车、双燕,必有所託。
清·陈亦峰《云韶集》:正中词为五代之冠,高处入飞卿之室,却不相沿袭,时或过之。
清·陈亦峰《词则·大稚集·卷一》:「双燕」二语映首章。
清·周介存《介存斋论词杂著》:李后主词,如生马驹,不受控捉。毛嫱西施,天下美妇人也。严妆佳,淡妆亦佳,粗服乱头,不掩国色。飞卿,严妆;正中,淡妆也。
清·王静安《人间词话》: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,开北宋一代风气。
清·王静安《人间词话》:「终日驰车走,不见所问津」,诗人之忧世也。「百草千花寒食路,香车繫在谁家树」,似之。”
民国·陈秋帆《阳春集笺》:宛转绸缪,与温飞卿《菩萨蛮》、《更漏子》同一情致。
近现代·唐季特《唐宋词简释》:末两句,揭出愁思无已之情,即梦里亦无寻处,缠绵悱侧,一往情深。
近现代·蔡厚示《唐宋词鉴赏》:这首词较明显地寄托了作者个人的感慨。他把自己比作被遗弃的女子,用以宣泄政治上的失意情绪。这比花间派词人专门描写妇女的服饰、容貌等一类作品,内容上毕竟深厚些。这种写法对北宋晏同叔和欧阳文忠诸人有着明显的影响。